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在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古朴的图书馆一角,我们见到了刚刚结束晨训的费若秋,这位曾在法国剑坛崭露头角的中国击剑运动员,如今身着哥伦比亚大学校服,手执经济学课本,正在完成从职业运动员到常春藤学子的华丽转身。

剑道上的巴黎岁月

费若秋的击剑生涯始于北京海淀体校,16岁入选国家青年队,19岁获得法国体育协会邀请,开启旅法训练生涯。"在巴黎郊外的训练基地,每天清晨五点半就要开始第一轮体能训练。"费若秋回忆道,"法国教练注重战术思维的培养,他们教会我如何将击剑视为一场物理层面的象棋对决。"

在法期间,费若秋主攻重剑项目,曾获得2019年法国格兰披治击剑巡回赛银牌和2021年欧洲俱乐部杯季军,然而正值运动生涯巅峰期,他却做出了令人意外的决定——暂别剑坛,赴美求学。

转折点:疫情中的思考

2022年全球体育赛事的大规模中断成为费若秋人生的转折点。"比赛暂停期间,我开始在线上修读哥伦比亚大学的延伸课程,意外发现了对经济学的浓厚兴趣。"费若秋表示,"运动员生涯是短暂的,我需要为未来做好规划。"

凭借出色的运动成绩和经过精心准备的申请材料,费若秋于2023年成功获得哥伦比亚大学经济学专业的录取通知书。"语言是关键障碍。"他坦言,"为了通过托福考试,我每天在训练之余坚持学习英语5小时,甚至将击剑术语制成英语卡片随时记忆。"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哥大校园的双重挑战

在哥伦比亚大学,费若秋既要保持专业运动员的训练强度,又要应对常春藤联盟严格的学业要求,他的日程表令人惊叹:早晨6点至8点进行击剑训练,上午参加课程和研讨会,下午完成作业和小组项目,晚上则进行体能恢复和视频战术分析。

"最困难的是时间管理。"费若秋说,"感谢哥大运动员学术支持中心的帮助,他们为我制定了个性化的学习计划,特别是在比赛季期间提供远程学习支持。"

费若秋的专业选择也与其运动员经历密切相关。"体育经济学是我特别感兴趣的领域,我想研究职业体育中的资源配置效率问题,作为亲历者,我对这个课题有独特的视角。"

东西方体育文化的融合体验

拥有中法美三国体育经历,费若秋对东西方体育文化差异有深刻体会。"法国训练注重战术创新和个人风格塑造,中国体系强调技术精准和纪律性,美国大学体育则完美结合了学术与竞技。"他认为这种多元背景是自己最大的优势。

作为哥伦比亚大学击剑队成员,费若秋正将欧洲先进的训练方法引入团队。"我尝试将法国教练的动态决策训练法与美式体能训练相结合,效果令人惊喜。"在刚结束的常春藤联盟击剑锦标赛中,他帮助团队获得了团体赛第四名的历史最好成绩。

独家专访,旅法剑客费若秋的哥大求学路

未来的双轨规划

对于未来,费若秋计划完成经济学学士学位后,继续攻读体育管理硕士学位。"我希望能够成为连接东西方体育交流的桥梁,特别是在击剑运动领域,中国击剑市场正在快速发展,需要既懂体育又懂管理的专业人才。"

他同时没有放弃重返赛场的可能。"如果条件允许,我希望能代表中国参加2028年洛杉矶奥运会,那将是我运动员生涯和学术生涯的最佳结合点。"

费若秋的故事代表了新一代运动员的多元化发展路径,他们不再局限于单一身份,而是勇于探索运动与学术结合的可能性,在多个领域展现卓越,这种体教融合的模式正在成为全球体育人才培养的新趋势。

在哥大校园的夕阳下,费若秋收拾书本准备前往训练馆,他的身影既是追求学术真理的莘莘学子,也是剑道上锋芒毕露的运动员,这种双重身份的完美平衡,正是当代体育人最生动的写照。